生命点亮生命:一堂语文课里的灵魂共振与人格塑光
| [日期:2025-10-27] | 作者:sweetbear 62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杨奉霖老师执教《再塑生命的人》,展现情感张力与育人深度
2025年10月23日上午,我校初中部七年级语文教师杨奉霖老师执教了一节面向语文组与健全人格课题组的公开课。语文组与“健全人格”课题组共同观摩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公开课。杨奉霖老师以经典课文《再塑生命的人》为载体,呈现了一堂融语言训练与人格塑造于一体的深度教学实践,引发了与会教师对语文教育与健全人格培养融合路径的深入思考。这堂课充满了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学生们被深刻点燃的参与热情、全神贯注的投入状态,与教师充满张力的引导相得益彰,共同将一堂课提升为一次深刻的人格教育与灵魂对话。

课堂实录,在文本细读中探寻生命之光
杨奉霖老师的课堂以“情境初探,激趣导入”为始,通过小游戏,创设共情基点,实现情感破冰,为全文学习奠定必要的情感基础。通过“诵读标题,带疑入文”自然引领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与求证。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被塑之人”聚焦海伦的生命困境;“塑光之人”深入剖析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智慧;最终抵达“再塑之果”,揭示生命被点亮后的蜕变与升华。整堂课,学生通过关注标题、勾画关键词句、关注细节、旁批、阅读提示、插图等,掌握了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通过多形式朗读、小组探究等活动,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充分利用板书,感受到世界如鲜花般盛开。

说课阐释,以健全人格为锚点的教学设计
在随后的说课环节,杨奉霖老师系统阐述了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从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到学情把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始终围绕“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目标展开。特别设置了以“坚韧性”、“友爱感”、“持久兴趣”为核心人格要素的学习目标,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序列,将价值引领融入语言实践,实现了“文道统一”。在PPT背景底色、动画、音乐的选择等细节,也做了设计意图说明。本节课的设计不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从宏观架构到微观细节,均服务于“健全人格”的培育,展现出一种全环节、浸润式的育人艺术。

多维点评,语文素养与人格培育的同频共振
杨燕老师作为师父,充分肯定了杨老师“备课认真、情绪饱满、语言诗意”的教学风格,指出杨老师的课堂容量大、效率高等优点,并感受到了每个教学环节都自然渗透着健全人格的培育。

“健全人格”课题组研发人员吴婧老师从专业角度进行了深度评课。她认为,本节课在语文素养层面,扎实落实了阅读方法训练与信息提取能力培养,体现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核心素养要求;在品格引领层面,成功将“生命价值、感恩、乐观”等品质具象化,通过“用一个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等联结活动,让价值引领更具感染力。她特别赞赏教师“因为淋过雨,所以愿意为他人撑伞”等富有思辨力的课堂语言,认为这些金句成为连接文本与现实的桥梁。在整堂课都感受到美感,从文本到语言、板书,PPT的设计、音乐的搭配。都让学生和听课老师感受到美。

语文教研组长谢娟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进一步阐释了健全人格课题的要素体系,并对杨奉霖老师的课给予高度评价,提出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是一堂好的健全人格课。肯定其“备课认真细致,金句频出,情绪张力饱满”,为健全人格课题研究提供了优秀的实践样本。

活动的最后,教科室付主任为本次公开课及研讨作总结发言。付主任首先高度赞扬了杨奉霖老师本节公开课的示范意义,认为其扎实的文本解读功底是本节课成功的重要基石。以此为契机,他特别鼓励全体语文教师深耕细作,持续深化对教材文本的研究,并积极参与各类教材文本研究与教学设计比赛,以赛促研,以研促教,将日常教学反思转化为有价值的教研成果。
这堂《再塑生命的人》公开课,不仅是一次语文教学的展示,更是一次教育本真的回归。它证明,当语文课堂真正成为语言训练与人格培育交融的土壤,教育便能实现其最深刻的使命——如春雨般润物无声,在每个生命成长的道路上点亮前行之光。
(图文来自语文组 撰稿人:杨奉霖 审稿人:谢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