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信息技术学科七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

[日期:2022-11-05] 作者:信息技术 次浏览 [字体: ]

◆课程名称: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四川教育出版社2019年经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教学用书

◆学校×××学校

◆适用对象:七年级学生

◆授课课时:15课时

◆授课教师×××、×××、×××

◆背景分析

 1.社会背景

当前已步入信息社时代,各种计算机程序、手机APP、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已经深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着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并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这个世界,我们的社会已离不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信息技术涵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对信息的敏感度、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分析与使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思维:用计算机领域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培养的关键点。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通过使用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信息社会责任: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3.教材内容

    本册教科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走进信息技术”主要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责任,自觉养成关注信息安全、遵守信息道德的习惯;第二部分“小小数据分析师”是常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及操作,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化工具与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数据工具的应用,图形工具的应用,多媒体工具的应用,浏览器、搜索引擎的应用等;第三部分“走进Python的世界”是人工智能技术与编程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人工智能的初步知识,掌握计算机编程的一般方法,培养计算思维,并尝试利用其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刚升入初中,但他们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用计算机来打字、画画、排版、上网,初步了解了程序与人工智能,起点是比较高的。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重体验,喜欢动手实践、喜欢参与有情景设置的课堂活动,小组合作、分享展示等活动形式参与度较高。

七年级学生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尊重和认可,课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关注学生心理发展,要多设计课堂实践和展示活动,注重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

◆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通过探索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通过介绍新兴信息技术以及其给社会带来的重大变革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怎样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负面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第二单元:通过分析调查与研究的项目,学习数据统计分析的一般过程与方法:设计问卷,采集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数据;用图表直观地呈现数据并加以分析;总结归纳,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相互分享和交流。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数字化学习、实践创新、技术应用。综合运用计算机工具完成一次社会实践调查并分析汇报,这就是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数学化学习、实践创新和技术应用。

第三单元:通过人工智能时代常用的编程语言—Python的学习,掌握Python的基本语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计算思维、问题解决。程序设计包含了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应用两个方面,计算机科学领域主要要培养的就是计算思维,而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即工程的角度来说程序设计就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解决问题。

◆课程内容

教材章节

教材内容

课时

内容要求

活动安排

开学第一课

 

1

学前教育、学习信息技术的意义。

 

第一单元《走进信息技术》

1节:探索信息技术

1

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体验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应用探究(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

2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1

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了解新一代信息技术。

第二单元《小小数据分析师》

1节: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1

学会设计问卷;学会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整理。

中学生网络行为调查(问卷设计—数据采集—数据统计与分析—制作汇报演示文稿—展示与交流)

2节:数据录入与统计

2

了解“WPS表格”的功能与特点;学会设计电子表格;学会录入并编辑数据;学会加工与处理数据。

3节:数据图表及分析

1

学会选择相应的统计图表;掌握制作统计图表的方法;熟悉各种不同类型图表的适用范围及各自的特点。

4节:表达与交流

2

学会根据图表分析数据,并给出合理化的建议;了解“WPS演示”需要呈现的内容。

第三单元《走进Python的世界》

1节:我的第一个Python程序

2

掌握Python的两种编程环境;掌握print()函数与input()函数的基本语法;理解变量及其使用方法;了解字符与整数两种基本数据类型。

成都大运会导航机器人程序设计(利用Python程序模拟导航机器人工作)

2节:在Python中用turtle模块画图

3

掌握在Python中引入模块的方法;学习turtle模块的基本用法;了解对象、属性、方法;了解for循环语句。

期末复习

1课时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具体的课程内容,我们绘制了每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二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三单元知识点思维导图:

 

活动安排说明:

第一单元:人工智能应用探究

第一单元都是理论知识,学生对其中的一个概念“人工智能”应该是非常感兴趣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我们可以设计这一个活动。大致内容和流程如下:

①通过机器人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

②学生体验学习和生活中人工智能的应用(手写输入识别、人脸识别、翻译软件、虚拟主持人等)。

③人工智能技术的分类。

④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的原理和过程。

⑤人工智能的价值和发展前景。

第二单元:中学生网络行为调查

这是课本上贯穿于整个第二单元的案例,在实施时要注意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的逻辑顺序。在实施教学时应该有以下基本环节和思考:

①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进行中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可结合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

②问卷调查表的设计。(调查哪些项目是有价值和意义的。)

③实施调查。(用纸笔填写调查表/问卷星填写调查表)

④调查数据的统计。(结合课本内容一般为人工录入,用电子表格统计,问卷星自带统计功能可作为拓展。)

⑤数据的加工与表达。(文不如表,表不如图,用统计图来展示数据。)

⑥制作汇报演示文稿。

⑦展示与评价。

所以本单元的第4节:表达与交流我们设计了2课时,一个课时用来制作汇报演示文稿,一个课时用来开展展示交流活动。

第三单元:成都大运会导航机器人程序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Python中的turtle模块,turtle模块绘图的原理就是将对象移动路线显示出来,这跟用程序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同理。选择热点事件“成都大运会”和当下人工智能应用“机器人导航”结合起来是个不错的想法。

①成都大运会和机器人导航引入。

②指定机器人移动路线的原理。(机器人为什么能够按照指定路线运动?)

③用Python来模拟机器人的运动。

④满足成都大运会需求的各种复杂路线运动设计。

⑤当一个合格的成都大运会活动志愿者。

◆课程实施

(一)课程资源

1.教科书、部分学时准备导学案。

2.信息技术是学习与实际应用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学生除了从书本上获得知识外,还应注意联系自已的生活经历,在生活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

3.网络上信息技术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详细介绍,教材知识的的拓展,网络上都有很多文字资源或视频资源,要鼓励学生善用网络资源来学习。

(二)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课堂大多在微机室进行,教师过多的讲解是很低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1.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2.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形式。

3.探究学习: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我们建议的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为:

①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堂学习主题。

②问:根据情景,提出问题,教师完善问题即布置项目任务。

③探:利用导学案、下发学习资料、微课和教科书等资料自主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提出的问题,解决问题。

④练:根据所学知识布置综合性课堂任务,展示与评价学生作业,检测学习效果。

⑤拓:小结课堂知识,提出拓展任务或安排课后探究活动,拓展知识面。

(三)学习方式

1.利用教科书或导学案等资料自主学习,圈画重点知识,组织自己的语言,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组建学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3.通过交流展示环节进行思维碰撞,通过教师答疑环节内化提升。

4.通过课堂检测或操作任务检测学习效果。

5.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如参与展板制作、科技节活动等,提高实践能力,扩充知识面。

(四)实施注意事项

1.第一单元偏理论,可多用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可选择典型任务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自主探究。

2.第二单元第1节除了让学生完成调查问卷以外,还需要设计一些让他们输入和排版的任务。

3.第二单元第2节需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重点是数据录入和统计,第2课时重表格的调整和美化。

4.第三单元第1节需用2课时完成。第1课时重点是Python编程环境和print()函数,注意中英文输入状态的识别和英文关键字的记忆;第2课时重点攻克input()函数和变量的意义。

5.第三单元第2节需用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步用turtle模块来绘图,重点识别画笔各种属性的功能;第2课时重点体现循环的意义,用较短的代码画图复杂的图形;第3课时综合运用画图功能和循环语句,画出具有创意的图形。

6.课本中turtle画图的最后一个案例“画花瓣”涉及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是超过七年级学生当前数学能力范围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讲清楚原理。

◆课程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是确保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取得理想效果的有效办法。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可对学生进行前置评价;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在教学活动之后对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

(一)前置评价

前置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为判断学生的前期准备状况而进行的教学评价,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参加预定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第二,在多大程序上学生已经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三,学生的兴趣、学习习惯及其它相关因素说明应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才最适合他们。

具体形式可采用访谈、问卷等方式来了解。

对学生进行前置评价,评估学生进行后续学习的能力,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案例:评价学生文档编排能力。在学习第二单元第1节“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一课时需评价学生的文字输入能力,文档编排能力。采取的方式可以是访谈,然后按照书上的案例开展下一步的教学设计。也可以结合本课题“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把“文档编排能力水平调查”作为贯穿第二单元的活动设计,把这个前置评价调查作为活动任务来设计。教师也可以把这个前置评价设计成问卷星的形式,并顺势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了解利用问卷星来设计调查问卷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案例:评价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在学习第三单元“走进Python的世界”时,因为有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课程中学习过程序设计,也有在培训机构学习过Python的,前置评价可以了解这部分学生的规模和水平,以满足他们特殊的学习需求,另外可挑选出优秀者来辅助教师的教学,让他们充当小老师的角色。

(二)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就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活动,它主要有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学习行为评价、操作过程评价、作品评价、电子学档评价等形式。

1.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往往是在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单元教学将要结束时进行,它主要用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刚刚学过的那一小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依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教师要特别注重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具体地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每节课结束前可以设计课堂练习来进行形成性评价。

2.表现性评价

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现自我观点的能力适合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时具体行为的评价。必须实现确定评价的内容,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结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拟定评价这些行为优劣的标准。明确而清楚地界定表现性行为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

案例:本册书上的第二单元“小小数据分析师”最后的表达与交流阶段要制作成多媒体演示文稿并进行汇报展示。表现性评价标准如下制定:

汇报内容评价标准

汇报者表现评价标准

观点鲜明,独特见解

姿态自然并与听众保持良好目光接触

论据充分

面部表情适当,有效肢体语言

逻辑性强,层次凤鸣

音量适当,吐字清楚

图文并茂,可视性好

以有条理的方式陈述观点

图表详实,技术含量高

语言通顺

文字精炼准确

有效保持听众的注意与兴趣

3.学习行为评价

学习行为评价要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包括学习习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表现等。如在分组学习时的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评价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组员1

组员2

组员3

学习习惯

认真听讲

 

 

 

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自主学习

善于查阅课本

 

 

 

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灵活性

 

 

 

合作学习

积极完成小组分配给自己的任务

 

 

 

与小组中其他人的配合

 

 

 

 

 

 

 

 

4.作品评价

作品评价是着眼于学生完成的作品,侧重评价作品的设计、创意、技术水平等,与第2表现性评价侧重点不同。

如:学习第二单元时学生的汇报作品,学习第三单元时学生用Python绘图模块设计的作品都可以进行作品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

①技术与效果

②特色与创新

③科学性与思想性

5.电子学档评价

电子学档用来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材料,包括学生作品、反思,还有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以此来评价学生学习和进步的状况。电子学档最大限度地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

(三)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也可以称为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正在总结性评价上,上机操作测试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结性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笔试测试加上操作测试,第二种是计算机支持的信息技术考试。

由于本学期为七年级上期,不涉及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因此采取的方式应为:笔试测试+上机考试。

第一单元主要为理论知识,主要在期末的笔试测试中体现。

第二单元偏操作与应用,主要体现为期末操作测试,在期末笔试中少许体现。

第三单元程序设计模块,理论与实践并重,需在期末的操作测试和笔试中都充分考查。各部分分值建议如下:

 

操作测试

 

走进信息技术

 

10分

小小数据分析师

30分

20分

走进Python的世界

20分

20分

◆课程资源建议

充分开发、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对于丰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增添信息技术教学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建设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

新教材刚实施2年,课程资源还比较稀缺,通过收集整理,掌握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情况,并分门别类建立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档案,逐步建设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

注意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积累和更新,特别是一些典型的视频资源,从网上收集到后要充分共享。可以逐步设计信息技术导学案辅助教学,更新教学设计,设计幻灯片和希沃白板两版教学用课件,不断扩大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的容量,提高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库的质量,满足在各种情况下的教学需要。

(二)充分利用各大网络资源平台和教学辅助平台。

网络资源平台:成都市继续教育网上已经有不少的信息技术新教材课堂实录,里面还包括了作者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这些课例都是非常优秀的,要善于学习借鉴。

教学辅助平台:程序教学让学生保持兴趣很重要,学生需要有体验感和成功感,借助Python教学辅助平台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成都市人工智能专委会的Python程序教学平台就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