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总复习第四单元多彩的光
[日期:2015-03-30] | 作者:物理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第四章 多彩的光
第一节 光的传播和反射 平面镜成像(例题1课时 评讲作业1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进一步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小孔成像的特点)
2、 回忆重现光在空气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
3、 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作图
4、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实验
重点和难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探究和应用
突破方法
再次重现实验的方法将难点突破
一.课前自己复习、回忆完成理科爱好者上面的自主学习部分
二、例题:
【例1】(2013年浙江省)图1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可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 )
【变1-1】 (2014重庆B卷)如图2所示的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墙上的“手影” B.玻璃幕墙的光污染
C.鱼缸中的金鱼“变大” D.湖面上树的倒影
【例2】如图3,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小孔a处,它成像在距小孔b的半透明纸上,且a大于b。则半透明纸上的像是( )
A.倒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变2-1】(2014浙江宁波)在“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活动中,需要把制作好的圆筒插入易拉罐中,如图4所示,圆筒的 (填“A”或““B”)端是用半透明薄纸制成的光屏。用制成的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静物时,移动圆筒位置,增大光屏与小孔之间距离,则光 屏上像将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3】雨后初晴的夜晚,地上有积水,当我们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积水,这是因为( )
A.地上暗处是光发生镜面发射
B.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镜面发射
C. 地上发亮处是光发生漫反射
D. 地上发亮处和暗处都发生镜面反射
【变3-1】黑板上的同一个字,有些座位上的同学看得清楚,而有些座位上的同学看不清楚,其原因是 ( )
A.教室光线亮度不够
B.黑板产生镜面反射造成的看不清楚
C.黑板产生漫反射造成的看不清楚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4】(2014•南昌)完成下面的探究性试验
(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玲玲同学进行该实验时,选择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块较厚的玻璃板M(P、Q两个面都可以作为平面镜使用).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她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竖立一块玻璃板;将蜡烛A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点燃蜡烛A,然后将蜡烛B放置在玻璃板后面,如图5甲所示,进行实验.玲玲按照图5乙中的测量方法,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认真测量并记录了对应数据: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物距 |
4.2 |
5.0 |
6.8 |
10.0 |
像距 |
3.7 |
4.5 |
6.3 |
9.5 |
【分析与论证】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像距小于物距.
【交流与评估】
这个结论与平面镜成像特点不相符,主要是选择了蜡烛A所成的像到反射面的距离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根据上面数据推算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变4-1】(2014重庆B卷)(1)图6甲、乙两图是小月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①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点燃的蜡烛A竖直立在玻璃板前,玻璃板后出现A的像。
②小月同学拿另一支与A大小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A的像重合,如图6乙所示,由此可得出像和物大小 (选填“相等”或“不等”);若A向玻璃板靠近,应将B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 ”)玻璃板的方向移动,才能使B重新和A的像重合。
③将B取走,在B处竖放的白纸上不能承接到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 (选填“虚”或“实”)像。
【例5】(2013年广州市)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设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右图8所示,则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2m
B.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视力表相距4.6m
C.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4.6m
D.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4m
【变5】身高1.65m的小丽站在竖直挂置的大穿衣镜前2m处,则她在镜中的像高是 m,像到她的距离是 m.若小丽以0.5m/s的速度平行于平面镜走2s,她的像到穿衣镜的距离是 m.
【例6】现在,一些大厦用许多大块的平板镀膜玻璃做外墙(俗称“玻璃膜墙”)。这种墙既能反射光线也能透过光线。如图9四幅图中,能真实反映光通过玻璃膜墙进入室内传播途径的是( )
【变6】(2014山东济宁)去年暑假,小梦陪着爷爷到湖里去叉鱼。小梦将钢叉向看到鱼的方向投掷,总是叉不到鱼。图10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叉不到鱼的原因的是( )
三、课后分两次完成理科爱好者52到56页
四、评讲作业。
注:学生自主学习部分自己对答案,例题分1课时完成,作业评讲1课时完成。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光的折射和凸透镜成像
(例讲1.5课时,评讲作业1.5课时)
教学目标
光的折射现象以及规律的掌握的巩固,光路的可逆性
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应用
眼睛的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怎样形成的
难点、重点
光的折射现象的解释,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应用
突破方法
通过实验和典例分析突破难点
一.课前自己复习、回忆完成理科爱好者上面的自主学习部分
二、典例分析
1、目前光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自亮污染是最酱遍的一类光污染。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都能造成白色污染,形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色散 D、光沿直线传播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下列哪种光学元件(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潜望镜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B.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c.从水面上看到水中的鱼,看到的是鱼的虚像
D、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均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4、在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60cm处,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 、20cm B、30cm C 、60cm D、80㎝
5、 [2014海南]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观察到的现象,下列光学仪器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 )
A.放大镜 B.幻灯机 C.照相机 D.近视眼镜
6.下列关于凸透镜应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电影时,屏幕上所成的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B.使用投影仪时,通过凸透镜所成的是物体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C.照相时,底片上成的是物体的正立、缩小的实像
D.透过放大镜看到是物体的正立、放大的实像
7、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的一种成像的情况,则此时凸透镜所成的像( )
A.可以用光屏承接到
B.可以用眼睛看到
C.当蜡烛逐渐靠近透镜时,像变大
D.当蜡烛逐渐远离透镜时,像变小
8、图4是人的眼睛成像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判断这是 (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情况,正确的矫正方法是戴一副 (填“凸”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9、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在20cm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调整光屏的__________,并将光屏向__________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10、是欢欢进行“视力矫正”的实验装置图。他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在光屏的下方等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在不动蜡烛和光屏的情况下,应将透镜和眼镜同时向__________移动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若欢欢将眼镜拿走后,发现要将光屏向透镜方向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这说明他探究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眼的成因,他所用的那副眼镜的镜片是__________透镜。
11、 [2014苏州]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 (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 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上午第二节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到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
12、如图所示,F、O分别为凸透镜的焦点和光心,请画出三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1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___________.如图9,在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上一块透明的蓝色玻璃,则白屏上只呈现________色光.
三、课后分三次完成理科爱好者57到60页作业。
四、评讲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