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
|||||||||||||||||||||||||||||||||||||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的教材内容,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个力和力的示意图等知识点,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本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
|||||||||||||||||||||||||||||||||||||
依据标准 |
|||||||||||||||||||||||||||||||||||||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
|||||||||||||||||||||||||||||||||||||
本节(课)教学目标 |
|||||||||||||||||||||||||||||||||||||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2.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3.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
|||||||||||||||||||||||||||||||||||||
学习者特征分析 |
|||||||||||||||||||||||||||||||||||||
一般特征:
学生对杠杆这种简单机械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特别是对使用杠杆能省力有比较丰富的体验(但认识上有误区)。因此,将本节从认识杠杆这一熟悉的简单机械着手,来改观学生的感性体验,到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索学习,来深刻认识杠杆知识内涵,再到杠杆应用的理解,将知识内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的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能初步描述实验数据或有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比较。 |
|||||||||||||||||||||||||||||||||||||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
|||||||||||||||||||||||||||||||||||||
知识点编 号 |
学习 目标 |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
|||||||||||||||||||||||||||||||||||
1 |
了解 |
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
|||||||||||||||||||||||||||||||||||
2 |
认识 |
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
|||||||||||||||||||||||||||||||||||
3 |
理解 |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
|||||||||||||||||||||||||||||||||||
教学重点和难点 |
|||||||||||||||||||||||||||||||||||||
项 目 |
内 容 |
解 决 措 施 |
|||||||||||||||||||||||||||||||||||
教学重点 |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
应用实验和视频,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问题;分组并提供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 |
|||||||||||||||||||||||||||||||||||
教学难点 |
力臂的确定及做法 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
通过教师示范和课堂练习突破本节难点 |
|||||||||||||||||||||||||||||||||||
教学环境选择和学生课前准备 |
|||||||||||||||||||||||||||||||||||||
多媒体教室
1.每生一张印有配套课堂作业的练习纸;指甲钳、羊角锤、起子、啤酒瓶、剪刀;
2.直尺、橡皮、铁架台、细线、粗细均匀的直杆、钩码、杆秤、秤砣﹝见图﹞
|
|||||||||||||||||||||||||||||||||||||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
|||||||||||||||||||||||||||||||||||||
知识点 编 号 |
学习 目标 |
媒体 类型 |
媒体内容要点 |
教学 作用 |
使用 方式 |
所 得 结 论 |
占用 时间 |
媒体 来源 |
|||||||||||||||||||||||||||||
1 |
认识 |
图片 |
认识杠杆 |
A |
G |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
2分钟 |
自制 |
|||||||||||||||||||||||||||||
2 |
认识 |
图片 |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
C |
E |
杠杆五要素 |
4分钟 |
自制 |
|||||||||||||||||||||||||||||
3 |
理解 |
实验 |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
B |
B |
F1×L1=F2×L2 |
5分钟 |
自制 |
|||||||||||||||||||||||||||||
4 |
应用 |
视频 |
塔吊 |
E |
J |
总结、应用本节知识 |
3分钟 |
影片 剪辑 |
|||||||||||||||||||||||||||||
①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
|||||||||||||||||||||||||||||||||||||
板书设计 |
|||||||||||||||||||||||||||||||||||||
§13.4 杠杆
一、概念: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二、杠杆五要素: |
三、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
||||||||||||||||||||||||||||||||||||
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 |
|||||||||||||||||||||||||||||||||||||
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师通过演示生活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唤起选择性知觉,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
|||||||||||||||||||||||||||||||||||||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
|||||||||||||||||||||||||||||||||||||
教学 环节 |
教师的活动 |
学生的活动 |
教学媒体(资源) |
设计意图、依据 |
|||||||||||||||||||||||||||||||||
趣味 游戏
激发 悬念
(3分钟) |
1.主持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罐头要打开,哪位同学愿意来帮老师把它打开? |
学生参与游戏:直接用手打开罐头 |
实物 |
从活动引入,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入新课 |
|||||||||||||||||||||||||||||||||
2.老师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工具,这位同学再试着去打开这个罐头瓶,然后告诉同学你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 |
用铁棒打开罐头 ;用起子打开罐头,其他学生观看后重复 |
实物 |
|||||||||||||||||||||||||||||||||||
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
(5分钟) |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杠杆的概念,及杠杆的五要素。 |
阅读课本,认识杠杆 |
教材 |
指导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分析理解概念的方法。 |
|||||||||||||||||||||||||||||||||
2.认识杠杆
①撬棒、抽水机摇柄发生了怎样的运动?②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
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
①观察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系。 |
实物
器材 |
1.使学生认识杠杆,找出杠杆的共同特点。
2.为探究实验中做好知识准备
|
||||||||||||||||||||||||||||||||||
3.生活中有哪些杠杆 |
学生举例回答生活生产中的各式杠杆 |
图片 |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
||||||||||||||||||||||||||||||||||
杠杆的五要素﹝教师示范﹞
|
学生画力臂
|
图片 |
让学生掌握力臂的画法,突破难点 |
||||||||||||||||||||||||||||||||||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6分钟) |
1. 【提出问题并猜想】
(1)自我展示:大家都看见卖水果要用杆秤来称,哪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播放视频:显示商贩使用杆秤过程 |
猜测这说明杆枰要平,要考虑哪些因素?
|
视频
动画 |
了解杆秤的作用过程,促使学生做出猜想
|
|||||||||||||||||||||||||||||||||
2. 【实验设计指导】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明确研究对象、恒量、变量
提问:要探究这种杠杆平衡条件除了铁架台、杠杆外,还需要什么器材? |
回忆控制变量法,并回答问题 |
|
学生动手前,明确实验方法、目的,让学生养成有目的观察的习惯,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
||||||||||||||||||||||||||||||||||
3.【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
老师巡视提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如何做?各组分别把自己的方案讲出来,大家评议是否可行? |
学生分组实验 |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
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尝试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
||||||||||||||||||||||||||||||||||
4.【交流并得出结论】请有代表性做法的小组上台演示,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引导:如果我们把表格左边的数据或者右边的数据任意地加减或乘除,看两边的结果会怎样?
5.【评估】实验设计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数据和所得结论是否可靠?PPt显示正确结论 |
学生台前演示,交流,总结实验结论 |
PPt |
锻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具有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的意识。 |
||||||||||||||||||||||||||||||||||
知识
应用
(3分钟) |
找出动力和阻力,并画出其力臂。
已知动力臂长10m,阻力臂长3m,吊起500Kg的货物需要多大拉力?
|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
视频 |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
|||||||||||||||||||||||||||||||||
教学流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