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如何加强国家利益教育(转载)

[日期:2023-12-12]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历史学科如何加强国家利益教育

邵小平

“国家利益”是一个民族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总体利益,它包括能满足民族国家全体公民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一切事物。在全球化浪潮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如何顺应全球化潮流以求得发展?如何在全球化的迅猛势头中捍卫国家利益?中学生作为国家的主人和未来的建设者,挑战和责任兼具。历史学科蕴含着国家利益教育的丰富资源,具有对学生开展国家利益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组织历史学习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开展国家利益教育,养成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符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一、加强国家利益教育是学科育人的重要使命

1.历史学科是国家利益教育的天然载体

何为国家利益教育?一是理解国家制度,正确认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认识国家权力与尊严,了解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认识维护国家安全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三是坚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信念,自觉同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四是引导学生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认识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的一致性,认识国家利益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自觉地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利益融为一体。

每一个国家都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且在发展中继承和延续下来的。由国家的产生、发展所带来的一切,包括物质以及精神都蕴含于历史中。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所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9世纪,历史学科开始在近代学校课程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原因在于当时正兴起的民族主义、国家意识的强烈呼唤,这也反映了历史在铸造国家精神、强化国家利益观念方面具有天然的、无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可见,历史学科是进行国家利益教育的天然载体。

2.国家利益教育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切入点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势必要考虑实施的切入点,国家利益教育正是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天然契合点。比如,家国情怀是学习和研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体现了学科诸素养的价值目标。它强调了学习和研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国家利益教育所蕴含的内蕴丰厚、文质兼美德教育资源无疑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天然载体。早在1934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就说过:“我们不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是史学家,但在中学或大学时期应当给他们以充分的关于国家和民族的常识。”历史教育,特别是国史教育,一方面能给予学生基础的历史本体知识,帮助他们更具体地了解自己国家的起源、发展,并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国家利益的内涵,作为他们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可依凭的历史资源;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国家利益观和价值观,自觉维护国家荣誉、利益和尊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恰如钱穆所言:“故欲知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之感情,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之认识”。可见,国家利益教育方面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培养其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的家国情怀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

二、加强国家利益教育目前尚存在的瓶颈问题

1.脱离学科本质和素养目标

    目前中学历史教育界对国家利益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关系的认知相对模糊,甚至甚至出现了舍本逐末的现象。一方面,不能通过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认识、内化,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方法,虚化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另一方面,或在国家利益教育中进行过度的历史解释,牵强附会学科育人功能;或是对历史课程中相关更新的内容及多元观点理解不充分,以致于脱离学科内容的教学方式空谈国家利益教育。这些现象也会异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2.忽视学生主体和“意义构建”

    国家利益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能主动参与国家利益教育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在国家利益教育过程中要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包括引导学生将所接触的事物与自身的成长相联系,将不断更新变换的知识和已构建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将当下的现实情境和相隔甚远的历史情境相勾连,力图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摒弃死记硬背、只关注知识的积累,而无法将历史学习与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关联起来的现状。然而,在常态历史教学中不时会出现忽视学生主体地位、育人贴标签的现象,将国家利益教育以知识讲授而非体验、内化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堆积华丽动听的辞藻,进行坐而论道的说教,将蕴意深刻、富含智慧的历史程式化地演绎成僵化的教条。由于学科育人不得法,寓教于史、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自然成为空谈。

    3.对国家利益及其教育内涵认知模糊

    认知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是个体形成有意义行为的最重要的心理条件。教师对国家利益教育的认知,应包括对国家利益教育的本质、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及其与学科核心素养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核心理念。换言之,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国家利益教育的关键点,厘清国家利益教育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逻辑关联,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现实中,由于部分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新慢,落实教育主旨。

不能准确地找到国家利益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导致难以准确把握和有效落实教育主旨。

三、课堂教学中加强国家利益教育的基本策略

1.挖掘课程内容,抓准国家利益教育的突破点

历史课程蕴藏着丰富的国家利益教育资源,课堂教学是落实国家利益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能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课程资源,高效利用课堂,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国家利益教育。以教材内容挖掘为例,教师应在钻研教材编排、单元组合方式的过程中,找出国家利益教育目标与历史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点,将国家利益教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抓准国家利益教育的突破点,组织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教学内容,变隐含为外显,做到点面相连,有效地将育人理念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比如,知道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国家诞生和发展时期,了解家天下的国家权力结构,把握古代国家形成的基本情况,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国家的概念,认识古代国家产生的意义及功能。又如,学习秦以后国家发展态势,了解自秦以来直至元明清中国疆域版图的变迁过程、各民族双向融合的历史进程,有助于学生感悟并认同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再如,构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知识体系,梳理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源流,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民国终结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历史意义。此外,通过学习近代中华民族反抗列强侵略的相关史实,帮助学生认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形成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通过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促进学生理解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采取有效策略,抓准国家利益教育的着力点

历史教学中,国家利益教育目标的达成实质是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价值观不能靠机械记忆、反复背诵而是要通过心灵的感受和体验获得。也就是说,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铺陈历史细节,以史实说服学生;通过语言渲染,以真情打动学生;通过征引典型材料,还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的心境以感染学生;通过建构历史与时事的关联,抓准国家利益教育的着力点,引领学生以史鉴今、由今观史。比如,执教血肉筑长城一课,教师可以出示空军飞行员陈怀民的日记,生动讲述其驾机撞向敌机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思考促使陈怀民毫无畏惧献出宝贵生命的原因,指出在抗日战争中有着不计其数的像陈怀民这样的英雄,仅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15个月间,殉国的飞行员就达202位,平均年龄未超过23岁,正是他们筑起了抗日救亡的血肉长城,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教师还可以将教材转化为学材,师生共同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基于恰当的启情点触发情感共鸣,进而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体悟其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抗争精神,认同历史上仁人志士、英雄人物所具有的献身精神是近代中华民族危而不亡、百折不挠、齐心协力、勠力奋进的关键支撑。

3.立足史料实证,抓准国家利益教育的契合点

历史具有不可逆性,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认识历史。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运用史料补证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基于此,为避免国家利益教育陷于空泛地讲大道理的尴尬境地,就要立足学科本体,抓准国家利益教育的契合点,注重史料实证方法的培养,在实证过程中加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以达成国家利益教育的价值观目标。以中国近代史为例,教学中可以呈现立场各异、类型不同的史料,通过多元互证,学生了解了近代中国国家利益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原因并感受民族危机的深重,就能激发其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保护国家安全与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比如,在执教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1840年前英国输入中国鸦片的数据图、《伦敦新闻画报》绘制的中国人吸食鸦片英商走私鸦片图、义律致英国外相巴麦尊机密信”“林则徐致英女王信等来源不同、种类多样、立场相异的图像和文字史料,充分论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动机,以及《南京条约》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影响。又如,在执教中日甲午战争一课时,教师可以呈现小川又次的《清国征讨方略》、井上清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日本外相陆奥宗光给驻英公使的信件等史料,以揭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动机。由此可见,通过对不同视角史料的解读,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侵略者对国家主权的漠视、对民族尊严的践踏和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另一方面,也可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整理、辨析,关注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实证精神,践行历史学科知真、求通、立德的价值追求。

4.开发育人资源,抓准国家利益教育的渗透点

国家利益教育具有开放性,其教学内容既包括对现有教科书资源的开发,也蕴含校外育人资源的利用。比如,利用博物馆、历史遗迹,开发乡土、社会资源等,抓准国家利益教育的渗透点,组织国家利益教育主题活动,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去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组织此类活动时,教师应努力做到:一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教学活动要有整体计划,将国家利益教育有机地纳入教学设计中,使之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活动的目的要明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形式;四是要精心设计活动过程,包括活动的必要准备、活动程序、活动总结等,以提高活动效能;五是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学习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活动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

总之,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加强国家利益教育是中学历史教育不容置疑的重要使命。教师应该了解历史课程内容在国家利益教育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及其相关问题,实现既定的育人目标。教师还应该认识,国家利益观的培养要经历逐次递进、紧密衔接的内化、升华和外显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生成性和融通性的特征。教师只有明确了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国家利益观的重要性,才能切实躬行践履。

                     

主要参考文献

1」康沛竹选.尊隐:龚自珍集「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92.

2」吴晗.吴晗全集(第9卷杂文集外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5.

3」钱穆.国史大纲引言「M」.九州出版社,2011:3.

4」李亚南.历史学科如何加强国家利益教育「J」.上海教育,2016:05.

(作者地址∕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紫荆中学,74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