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之美与研究性学习(转载)

[日期:2022-10-09]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乡土历史之美与研究性学习

广东省佛山市区顺德区伦教中学  汤光远

 

李开元教授认为:“历史之美,大致有两类,一是发现之美,一是表现之美。”探索未知,发现新史,是一桩激荡人心的历史之美审美化过程。而乡土历史的发现更是如此。其发现之美,包括发现新的遗迹、新的文物、新的史料、新的史实,也包括提出新的学说。历史的发现,历来多作为求真的创意来理解,如果也作为求美的价值来考虑的话,当有不同的意义。

   乡土历史的表现之美,至少有推理联想之美,传神之美,构筑之美和触情之美。推理联想之美是一种逻辑思维之美,以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追踪历史真相,以有限的史料复活无穷无尽的远古。构筑之美是一种结构之美,为了表现不同的历史内容,需要不同的体裁和结构,宛若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也如同文学的谋篇部局,一种多样的形式美。传神之美是一种基于心理体验的个性表达。我们不能回到历史,我们只能通过历史的遗留体验历史,如何能够将体验的结果完美地表达出来,借助于文字、图像、语言等手段传达出历史人物的神采,传达出历史时代的精神,传达山川地理的演变,是一种个性化的至上的美的追求。既然乡土历史资源为研究性学习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研究性学习又为乡土历史之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最有效的途径,,结合乡土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具有新课程教育的时代意义,更具有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以促进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开发利用乡土历史之美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挖掘乡土历史的丰富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寻找乡土历史之美。

乡土史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题资源,家乡的一人一物,一山一水,甚至一草一木,无不见证历史。从名胜古迹、民间传说、风土习俗,到历史人物、事业历程等都是研究性学习的素材。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中,要求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物,充分发掘研究素材,将有利于研究性学习开展。如教师指导学生写家史、校史、村史、厂矿史,或帮助敬老院的老人们写回忆录,还有历史地名的调查报告等。在我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中,有的同学写《我家的祖屋》、《伦教名称的由来》、《大良名字探源》、《伦教糕的历史与现状》、《清晖园》、《西山庙》、《伦教的状元祠》、《改革开放以来伦教社会变迁》等研究课题,这样的乡土历史课题可大可小,取材范围广泛,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生源范围和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条件进行研究性学习,兹不一一列举。

指导学生进行研性学习应与中学历史教材教学结合起来,以此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丰富内容。如教师在上《中国古代史》明末农民起义时,就可以联系明中叶顺德黄肖养率领农民起义进行斗争的历史,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这一起义的原因与影响。讲《辛亥革命》时可以联系顺德的老同盟会会员尤烈曾与孙中山、陈少白、杨鹤龄曾被称为反清“四大寇”。让学生去研究一下尤烈在历史上做过些什么?有何贡献?讲抗日战争史就联系到西海烈士陵园,让学生去那里或参观、或拜祭,然后写出《关于西海先烈抗日史的调查报告》。总之,挖掘乡土史中丰富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资源,需要师生双方对乡土史多一份热心,多一份关注,也需要社会、家庭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师生都作为乡土史调研的有心人,那么,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就如有了活水源头,日新月异。

二、以乡土历史教学的激趣点进行研究性学习,体验乡土历史之美。。

乡土史为研究性学习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激趣点。因为乡土史存在于学生身边,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亲切实在,富于情趣。一般而言,学生对于家乡的事物总有一种关爱的情结,但是,要使学生从中找出课题进行研究,并不是对每一件事物都会有这种兴趣。学生对家乡的一切具有潜在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还需要教师激发出来,或让学生在实践中“涌上心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必须善于寻找研究性课题的切入点,然后设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如,教师在讲述鸦片战争和禁烟运动时,可以设计问题提问学生:“林则徐到广东主持禁烟运动时,有一位很了不起的重要幕僚是顺德人,而且是伦教人,大家知道吗?” 当讲到南宋抗元斗争时设问:“与文天祥同时的一位杰出的抗元英雄将领是顺德伦教人,同学们知道是谁吗?”或者在讲中国古代教育史时设问:“在我们伦教古代史上曾经出了一个状元,而且有一个状元祠,有谁知道吗?”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当然会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趁机设计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同学们在下周返校的时候给我一个答案,在学期末可据此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或者论文作为作业交给老师。”学生在老师的激发下,对课题不仅产生了兴趣,而且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为引起和激发学生情趣,教师在对课题的选择、指导和宣传上可以想一些策略,比如把死板的历史说得活一些,生动一些,可以吸引学生参与,激起学生探究的欲念。对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钟楼古迹建筑等,教师可用一些优美的词语触动学生心灵美感。如,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每一座建筑都是一幅打开的历史画卷,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流动的乐章,每一条道路都是一支动听的歌。对课题兴趣点的选择与设计是成功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作为学生当然要主动地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作为教师,也应在怎样激趣上动脑筋,想点子,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乡土历史的语言文字表达之美,确能使学生产生触情之美。

三、结合乡土历史之美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课程教育目标是让学生产生更深刻、更直接的情感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人文精神。把乡土历史资源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能大大有助于研究性学习目标的实现。

杜甫诗云:“月是故乡明”,人们都有眷恋家乡,思念亲友之情。故乡的山水草木,风物民情,往往引起人们的无限向往。李白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之所以长期流传,是因为它能激起人们对故乡的缠绵眷念之情。乡土史对青少年具有同样的魅力。他们最熟悉的是家乡,也希望了解家乡。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顺德历史,或本乡村的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外活动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探究家乡的一切,如让学生访问敬老院的老者,参观顺德名胜古迹,查阅乡土历史资料。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誉满中外的清晖园,今非昔比的宝林寺,出类拔萃的“文武三状元”,享誉海内外的凤城名厨和饮食文化,以及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经济腾飞的辉煌经历,这一切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从而产生了一种热爱家乡的情绪体验。在我的课题研究小组中,有一个课题组的同学研究的是《伦教状元—张镇孙历史调查研究》,在调查中,他们不仅了解到了张镇孙本人的历史,而且无意中查到了另一位爱国知识分梁廷楠的生平事迹,对学生触动很大,她们像报喜一般告诉我:“老师,我们还发现有个叫梁廷楠的历史人物,他是清朝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是林则徐禁烟运动期间的幕僚,他真了不起,他也是我们伦教人哩!”我从他们的言语表情明显地感到她们对于这一发现的喜悦与自豪。这种情感的体验完全不同于课堂上的那种情感接受,而是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自内心的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乡土历史的触情之美,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最后,笔者认为:结合乡土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还应注意如下几点:

1)、实事求是,注意乡土历史研究的真实性。比如一些带地方色彩的事迹,经过长期流传,可能夹带着传奇和神州话。因此,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取材时,要学会严格考证和调查,不要为邑争光而攀附名流,更不要哗众起宠而作惊人之笔。只有忠于史实,才能揭示真理。

2)、正面材料为主,突出乡土历史课题思想性。结合乡土历史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教育效果。因此,选题取材要注意正面的东西多一些,反面的东西少一些。如为缅怀先烈、继承遗志而写革命烈士传记,如人数很多,就可以编写“烈士英名录”。对反面人物,恶绩昭著,社会影响大的也可以立传,以激励爱憎分明的感情。

3)、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主体性。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以此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课题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自身世的条件和周边环境,去选择研究的课题,这样的课题学生才会有兴趣,支才会产生好的效果。当然,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去发现和体验乡土历史之美,不可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题,分别予以适当指导。其次,教师平时应注意知识的积累,收集乡土历史资料,将一些真实可信的资料推荐给学生作为课外读物。第三,学生对于乡土历史的文字语言之表达等方面,多少都会有所欠缺,教师有必要予以适当的修改、润色等指导。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发现乡土历史之美的重要途径,乡土历史存在的丰富美育素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天地,乡土历史之美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更好地表现出来,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精神素质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书目:

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我的史学观:美丽时尚的新史学》 

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