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转载)

[日期:2021-09-26]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中学历史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

(试行)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德育特点

历史学科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规律进行客观描述、辩证阐释的学科。历史学科实施德育主要通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文明的变迁历程,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客观性

应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事实,客观分析历史事件;应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社会变迁的规律;要帮助学生学会用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形成反思历史、汲取智慧的能力。

(二)民族性

历史也是民族兴衰的发展史,民族性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属性。历史课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客观呈现文明变迁及民族奋进的历程。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增强民族认同观、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世界性

应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了解世界上不同地区、国家与民族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树立和而不同、相互学习的历史观。

(四)人文性

历史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情感认同与价值取向,具有人性启蒙的重要价值。要引导学生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养成人文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德育范畴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分析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养成辩证地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加深对重大科学发展、重大科技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认识,了解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进程,正确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并初步学会从历史视角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方法论、积极的人生观。

(二)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光辉灿烂的科技文化、自强不息的求索创新精神、前仆后继反侵略的抗争意志等优良传统,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丰富资源。尤其要引导学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三)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国民优良品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历史自身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文精神逐步得到体现发扬的过程。应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人文素养,加深其对人的尊严、价值的深切体认,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进而培养学生对个体生命、对人类命运的热爱与关切。

(四)民主法治

历史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公民素养教育资源。人类步入近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由臣民社会转变为公民社会。通过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历史过程的学习,通过世界近现代史上众多仁人志士为追求自由、捍卫人权而付出的努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观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建设的热情。

(五)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型文化的核心精神,包含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具有稳固性和延续性。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培养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六)世界意识

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包容、竞争合作、相互依赖、文化一体化的时代。要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视野与开放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与能力,树立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的观念。

三、实施建议

德育

范畴

教学内容

活动建议

1.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革;

2.革命、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3.历史、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物。

1.搜集整理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并对每一种生产工具做图文说明,从两组图文说明中直观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初步感受生产力对推动生产发展和历史进步的作用。

2.观看系列纪录片《大国崛起》,了解英、法等国家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体会阶级斗争在人类社会演进过程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1.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革;

2.革命、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3.历史、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事物。

3.制作表格,比较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两次变革对各自国家带来的影响,感受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4.组织主题辩论会: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学习历史、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5.结合历史上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应用,世界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等内容的学习,通过参观博物馆和科技馆、欣赏图片、观看影片等方式,直观了解生产工具革新和科技成就,感受生产力对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作用。

6.结合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如都江堰、大运河、金字塔等重大工程,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历史上重大革命等内容的学习,通过游览历史名胜古迹、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等方式,认识人民是创造历史、传承文明的主体,感受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作用。

7.组织专题辩论会,以“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为主题,引领学生认识: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8.结合人类社会发展从蒙昧到文明,从手工劳动到大机器生产,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化时代等内容的学习,联系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变化,通过欣赏图片、研讨交流、社会调查等方式,认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

9.组织小组讨论,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和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列举革命与改革活动的主要优点和缺点,认识两者都是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

10.观看历史纪录片《孙中山》,搜集相关史料,讨论孙中山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明确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历史地、辩证地评价。

11.搜集商鞅变法的资料,了解课本剧的创作方法,编写关于商鞅变法的小情景剧,体会重要历史人物及其改革活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2.观看有关近代民主革命的影视剧,结合其中塑造的剧作形象,组织主题讨论:“历史剧创作应该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1.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成就;

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就;

4.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

5.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

6.新中国的经济、思想、科技、外交等成就。

1.搜集台湾与大陆交往的相关资料,举办“台湾专题知识竞赛”。认识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举行“中国古代农业成就图片展”,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巨大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3.举行古代诗词名篇朗诵会,欣赏古代的书法、绘画,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举办“历史人物故事会”,讲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不同政治派别救亡图存、艰苦探索的故事,体会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的爱国精神。

5.观看《旗帜》《筑梦中国》和《复兴之路》等纪录片,撰写观后感,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提升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6.观看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搜集建国以来主要武器装备演变的资料,感悟我国国防科技发展的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7.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从中国疆域变迁、社会生活习俗、民族文化融合等角度搜集资料,通过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习俗串烧、民族手工服饰展览等形式,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认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8.结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历程,以及香港、澳门回归对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通过专题讲座、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树立领土、领海等主权意识,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反对民族分裂的责任感与自觉性。

1.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成就;

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就;

4.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

5.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

6.新中国的经济、思想、科技、外交等成就。

9.设计整理表格,从生产工具、作物品种、水利灌溉、耕作技术、农书等方面,列举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成就,感悟中国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增进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10.组织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从思想、科技、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等角度,列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就,进一步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情感。

11.利用假期观看历史文献片《百年中国》《苦难辉煌》,搜集该片的文字脚本,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追求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和艰苦探索。

12.阅读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卢作孚等民族资本家的人物传记,感受他们实业救国和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解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民主是民族工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13.登录浏览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网站,听取革命传统报告,访问革命老人,了解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培养爱国爱党的意识,加深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和优良革命传统。

14.搜集国家领导人在纪念建国、建党、毛泽东诞辰等重大活动中的讲话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伟大历程和成就,理解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5.结合焦裕禄、王进喜、雷锋、邓稼先、袁隆平等不同时期英模事迹的学习,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阅读文字和图片展览等方式,了解新中国英模人物,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内容。

16.通过阅读材料、图片展示、研讨交流、走访调查等方式,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中国梦”的信念。

1.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2.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成就;

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成就;

4.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抗争与探索;

5.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

6.新中国的经济、思想、科技、外交等成就。

17.欣赏音乐作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国民革命歌》《游击队歌》《义勇军进行曲》《英雄赞歌》《我们走在大路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了解歌曲反映的历史背景,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

18.举办“我的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1.古代东西方先哲的思想;

2.近代以来东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3.近代以来体现人文精神的文艺成就与社会风俗;

4.战争、灾难与人类命运。

1.搜集孔子、孟子等先贤的名言、故事,设计“先贤档案”,感受他们对人、对社会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个体生命、对人类命运的热爱和关切。

2.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史料,比较它们的主要主张和影响,形成善待自我、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3.组织“现实生活中的人文关怀”主题班会,通过讨论交流、情景体验等方式,进一步理解人文精神对人的关心、爱护、尊重的内涵,体会“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4.搜集战争灾难的图片、故事和新闻,制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板报,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意识。

5.搜集整理孔子、苏格拉底等东西方先哲的材料,提炼材料信息,列举其思想主张,并概括其共同的本质内涵,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

6.分组整理古代西方先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集中展示,梳理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脉络,体会人文精神在社会发展中的进步作用。

 

7.观看纪录片《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组织讨论“新文化运动中人性的解放”,进一步理解人文精神在关注人性、人与人、人与社会方面的内涵。

8.利用假期,阅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启蒙运动》《卢梭传》《西方文化十五讲》《人文精神寻思录》等书籍,加深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

9.搜集近代反映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举办人文艺术作品鉴赏活动,感受作品蕴含的人文价值,初步树立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意识。

10.举办“普利策新闻奖特写摄影奖”主题作品展,撰写观展感想。从美术视角欣赏其构图、色彩、光线等美学价值,从人文视角理解生命的尊严、人性的光芒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程;

4.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模拟雅典公民大会的场景,组织演说和辩论活动,加深对雅典民主制度及理念的理解,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培养民主参与和公平竞争意识。

2.以《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文献为线索,分组搜集整理资料,梳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作课堂报告,体会民主进程的艰巨性,感悟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3.举行专题演讲会,展现中国近代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联系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对比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感悟近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

4.组织一场模拟法庭审判。查找关于法律庭审的知识,分小组、分角色进行各种分工,体验民主法制建设的实施过程,树立民主和法制意识、加强遵纪守法观念。

5.模拟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政治领袖的情境,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体会雅典公民参与公共政治活动的氛围,感悟雅典民主的优势和弊端,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树立公民意识和集体观念。

1.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2.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历程;

4.现代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6.了解西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过程,制作近代英、法、美三国民主政体分权制衡的示意图,理解不同国情背景下西方民主政治的共同特点,感悟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发展趋势。

7.创建博客,写作博文,梳理康有为、孙中山、蔡元培、毛泽东、周恩来等近代中国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及实践,感悟他们追求民主自由的崇高精神。

8.设计“新中国民主法治ABC”的调查问卷,深入社会进行调查,感受“依法治国”理念对公民行为意识的改变,认识民主法治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增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信心。

9.搜集近代以来能够反映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心声的诗歌,举行主题诗歌朗诵会——“历史的回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体会近代中国人民追求民主、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和执着精神。

10.查阅《秦律》《罗马法》《权利法案》《民法典》《1787年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法律文件,了解法律内容的发展演进及其历史背景,从公民政治生活的角度认识人类从人治向法治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观念;

2.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3.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与强化;

4.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5.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嬗变。

1.设计“中国人的宗族观”的调查问卷,深入社会调查“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搜集体现“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感人事例,梳理古代宗法制度和观念发展演变的历程,感受传统宗法观念对中国人行为意识的影响,宣扬懂得感恩、尊老爱幼等美德,传递家国一体的民族凝聚力。

2.模拟“百家争鸣”的场景,组织演说和辩论活动,加深对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四大学派主要思想主张的理解,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渊源,感悟中国古代先哲的睿智,为个人和社会发展汲取精神养分。

1.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与观念。

2.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3.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与强化;

4.古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5.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嬗变;

3.举行专题演讲会,采取对比分析、研讨交流等形式,展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梳理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脉络,认识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传统思想融合交融的史实,辩证分析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华民族性格潜移默化的多面影响。

4.以时空轴的形式,制作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大事年表,梳理从秦到清朝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强化的历程,理解古代选官、监察等制度的文明特色,认识君主专制强化对中华民族意识的影响。

5.阅读《近代中国史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华文明史》《中国近代哲学简史》《中华文化史》等著作,了解西方文明冲击下中国的传统与变革,感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认识传统民本思想和“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在近代的表现。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成果;

3.近代以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程;

4.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的回应;

5.20世纪东西方经济体制的调整;

6.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7.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1.绘制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了解“丝绸之路”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明确“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

2.了解世界各民族地区的重大文明成果,选取其中有特色、有影响的几项,搜集相关图片、文字或实物,举办展示会。感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共容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尊重不同文明,加强国际理解。

3.结合人类由彼此隔绝走向世界一体的历史以及各民族国家相互交往、交流的历程,如新航路开辟、联合国的成立、全球经济一体化等内容的学习,采取阅读材料、讲故事、观看视频等形式,了解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途径,树立面向世界的全球视野和开放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立志为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4.搜集整理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模拟时事报道,感受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耕文明所带来的冲击。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成果;

3.近代以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程;

4.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的回应;

5.20世纪东西方经济体制的调整;

6.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7.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5.查找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资料。采取访谈的形式,调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形成调查报告,对比它们在实施影响方面的异同。

6.模拟联合国大会,就“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进行大会辩论,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主题。

7.查找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资料,了解其组织构成、职能及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8.举行“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会,小组根据本方观点分别搜集史料,并在辩论结束后写出个人见解。通过辩论形成“自我封闭于世界体系之外就会落伍,主动开放寻求相互合作才能发展”的世界意识。

9.撷取突出反映古今中外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民族文明特色的文明成果,制作“世界文明巡礼”的课件并在课上展示。了解世界不同文明各具特色的过去和现在,认识到未来也必然是多元共存的未来。

10.撰写历史小论文,从“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三个角度探究新航路开辟及西欧早期的殖民扩张。在写作过程中认清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的动力,紧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线,明确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文明史观,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早期阶段的进步与局限,并以新的视野关注世界历史整体的互动与发展,从而思考人类未来的共同命运。

11.制作微视频,聚焦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现代衣食住行等社会习俗的变迁,体悟传统中国从封闭逐步向世界开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清当今世界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树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发展理念。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成果;

3.近代以来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程;

4.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的回应;

5.20世纪东西方经济体制的调整;

6.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7.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12.阅读《凯歌悲壮》《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抗拒改革的“停滞”盛世》《罗斯福新政的谎言》《全球通史》《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现代世界史》(R.R.帕尔默)《世界文明史讲稿》等著作,了解现代美、苏等国调整经济体制的内容和特点,认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世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相互借鉴中逐步完善了本国经济体制,感悟改革对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13.组织“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演讲比赛,认识战争本身的残酷及其带给交战双方国家的灾难,了解战后人类社会维护和平的行动,反思导致战争爆发的人类因素,培养珍视和平的意识,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

14.制作反映改革开放成就的图片展,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际风云变幻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审时度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及其取得的重要成就,认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的涵义,体悟当今世界多元一体的现实特点及其“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15.绘制历史地图或示意图,反映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加强等内容,感悟世界各国加强联系的重要性。

16.搜集资料,写出“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的研究报告,了解近代以来因为欧洲的航海探险引发的物种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认识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全球化趋势产生并发展的必然性,明确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在互动交流中共同发展的必要性。

四、评价案例

德育评价既是对学科德育效果的检验,其本身也是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学科德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要明确评价指导思想,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案。评价应密切结合德育目标与德育内容,充分掌握学生学习发展的信息,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效果。教师要不断对评价方案与评价结果进行总结反思,改进学科德育方式,以便更有效地实现德育目标。现依据上述德育范畴,相应给出评价案例数则,以供参考。

 

案例一:“感怀五四精神”主题报告会

(一)活动建议

1.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分别从“文字描绘中的五四”“影像记录中的五四”“歌曲吟唱中的五四”等方面,搜集有关五四运动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还原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

2.在全班学生中推选出数名代表,分别做“我心目中的五四精神”主题报告。

3.报告完毕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质

2.评价方法:观察法、成长档案袋

3.观测点

(1)是否对五四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强烈的认同感与敬佩之情。

(2)是否将认同与敬佩之情转化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树立刻苦学习的意识。

(3)是否有继承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的意愿,表现出对当下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与参与意识。

 

案例二:“民主法治的天空”演讲比赛

(一)活动建议

1.事先发放“近现代民主法治历程”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民主法治进程的认知基础,以及对民主法治精神的感受与体验,据此设计演讲比赛的选题范围、比赛要求和规则。

2.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民主法治的案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文献为线索,梳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也可以参考中国近代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们对自由、民主、平等的追求,联系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等内容。

3.推选出每个小组的参赛代表,教师指导参赛选手撰写并修改演讲稿,参与演讲比赛,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通过演讲比赛加强对民主法治的理解,增强对民主法治建设的参与意识。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民主法治精神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观测点

(1)对民主法治的内涵理解是否准确。

(2)是否充分认识到民主法治的确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3)是否表现出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强烈意愿。

 

案例三 一封信带来的启示

(一)活动建议

1.事先发放史料:《抗日英雄的妹妹给侵略者妻子的一封信》

1938年,空军英雄陈怀民撞向日机,与敌人同归于尽。此时,人们发现了日机驾驶员高桥的妻子写的劝其珍惜生命的家信。陈怀民的妹妹陈难写了这样的回信:

我失去胞兄的心境,使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中日两国人民竟是如此凄惨地牺牲于贵国军阀的错误政策之下。……目前我能向你说的,即是任何国家,若不能控制它的疯狂的侵略野心,这些悲剧是永不能停止的……

怀民哥坚毅地猛撞高桥的飞机,和高桥君同归于尽。他和高桥君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力量粉碎了他们自己。

我家里的父母非常深切地关怀你,像关怀他们的女儿一般。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手互相友爱地握着,沉浸在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

2.介绍这封信在当时的世界上产生的影响

这封用血泪写成的信,在当时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强大的反法西斯舆论武器,它表达了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宽阔胸怀和争取和平的真诚愿望。让全世界看到中日之间的这场战场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正义的中国人民必将取得胜利。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说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无人能及陈怀民和陈难一家,而为什么恰恰是这样一家人在刚刚被日本法西斯夺去亲人的时候展示了这样的胸怀?

3.小组讨论:是什么促使陈难超越个人怨恨,盼望有一天能和敌国的人民“互相友爱”地握手?引导学生认识战争给被侵略国和侵略国的人民同样带来了灾难。正是这种灾难唤起人内心深处对和平、对人类友爱的渴望。

(二)评价建议

1.评价目标:关爱生命、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人文精神

2.评价方法: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3.观测点

(1)能全面辩证地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与灾难。

(2)能深刻理解人类之间亲情、友爱力量的伟大。

(3)能理性地树立关爱生命、珍惜人类和平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