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格局形成的另一诱因 ——杜鲁门和斯大林之间的个性冲突(转载)

[日期:2021-09-08]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冷战”格局形成的另一诱因

                          ——杜鲁门和斯大林之间的个性冲突

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对手。它们采用了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那么,何为冷战,冷战的诱因又有哪些呢?

冷战Cold War(1945-1990) 这个词起源于1947年4月16日伯纳德·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简单来说,冷战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员国)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即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这种对抗是以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为前提。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美苏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的冲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使二者处在相互敌视状态。另一方面,由于双方军事力量都非常强大,拥有几百万军队和数万核弹头,运用这些军事力量,就可以将地球彻底消灭好几次,所以谁都不敢轻易动用军事力量来发动战争。但是,他们都想削弱对方直到搞垮对方,所以就采用除军事行为以外的一切手段,包括:经济封锁、政治供给、颠覆破坏、军备竞赛等。虽然两大集团之间没有直接响起枪炮声,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处在一种战争状态。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将这种状态称为“冷战”,以区别动用真枪实弹的“热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诸多成因之外,关于“冷战”格局形成的另一诱因也不能忽视,即杜鲁门和斯大林之间的个性冲突在某种程度上也推动了冷战发展的进程。

杜鲁门是一个非常强势的总统。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高中毕业。杜鲁门虽然出身草根,可他意志顽强,性格强悍,有韧性、能决断,骨子里面有一种不服输的强势性格。在他的总统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小牌,上面写着:决策在这里作出。是他决定对日本放原子弹;是他实施马歇尔计划,支持欧洲复兴;是他作出出兵朝鲜的决定。反观斯大林,虽然斯大林在外交方面显得富有人情味,比较谨慎、克制和现实,还有一种通情达理的热情和幽默。但因为艰难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骨子里争强好胜、不甘居人下并有些自以为是的秉性。年幼时,父亲无端而可怕的殴打使他自小就懂得了机警、掩饰和忍耐;从1902年(23岁)起到十月革命前,作为沙皇制度叛逆的斯大林先后八次被逮捕,七次被流放,传奇式的经历又使他学会了克己、镇静、冷酷和不轻信他人,并进而发展到猜忌心理过重,喜好孤独。由此看来,两位总统的性格特征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比如隐忍,不服输,争强好胜。诚然这些品质对于作为两个超级大国的管理者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但当他们转而面对同一个问题,面临同一块蛋糕的分割问题时,如此相似的性格就会发生剧烈碰撞,并直接导致敌对情形的出现。这也一定程度上直接将双方的对峙等级往冷战方向推进。但必须要指出的是,双方个人性格冲突只是冷战一个较为次要的影响因素。事实上,1945年夏天的波茨坦会议已经标志着战时合作的结束,

当时美国手中已拥有了原子弹,杜鲁门态度变得极为强硬和冷淡,斯大林迫于实力对比悬殊只好忍气吞声。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铁幕演说”更是令斯大林震惊不已。1947年夏秋之际,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相继出笼,标志着对苏全面推行冷战的开始。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并不是因为个人的性格,而是因为形势被迫改变外交政策,以美国为主要对手,并在此基础上一步步发展成的冷战局面。

总之,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客观因素也有统治者的主观因素,二者都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