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转载)

[日期:2021-09-08]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地方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以富阳地方史料为例

 

地方史料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乡土文化中感知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尤其重要的是在美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中,运用浙江富阳的乡土史料进行教学,把蕴含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知识融入教学中,创造情境,感悟历史,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一、孙氏家族与宗法制

 

 

 

 

宗法制作为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时间、在广大的范围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讲解“宗法制”这一概念时,我结合了富阳乡土中的“龙门孙氏”宗族,近距离地和学生一起探讨中国的宗法制观念。

东吴大帝孙权,吴郡富春(浙江富阳市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君主,为开发江南和开辟海上航运做出积极的贡献。晋代陈寿《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根据《王洲孙氏宗谱.王洲记》载道:“富春西去四十里许,有地曰洋涨,孙氏数百家环而居之,因其名曰孙洲……自春秋时,有孙明者见其他千趣百态,遂构室而居之。”这说明,居住在富春的这支孙氏不但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而且聚居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孙权正是富春孙氏的后裔。

富阳龙门古镇,据史籍记载是三国孙权的故里。村内以独特的明、清古建筑而闻名,是现今江南地区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山乡古镇。东汉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因此而得名。龙门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家族的后裔,千百年来,经过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从一个大家族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镇。

龙门古镇,延续上千年的孙氏家族聚居地。宗族作为一个依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组建的社会组织,直到今天仍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从图片中我们可以《龙门孙氏宗谱》和“庆余堂”的宗祠,家谱、祠堂都彰显着家族文化。龙门古镇既有山乡的古朴清幽,又有江南水乡的灵动诗意,山水的完美交织,让它褪去了小山村的封闭、阴郁之感,又比我们通常印象中的水乡小镇多一份硬朗和开阔,孙权的后人们在这里过得安逸而平静,一千年多年的耕作经营,留下了数不清的祠堂、厅堂、民居、院落、古塔……古镇人们平静的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古镇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传统的家族文化、淳朴的乡村生活对人们的影响。

 

二、地方遗产与文化

 

 

 

 

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富阳作为全国著名的纸乡,造纸文化从古到今一直延续。在讲解文化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一专题内容时,利用富阳“纸文化”的本土资源,拉近学生与书本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发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图中富阳的“中国古代造纸文化印刷村”,展示中国古代的传统的造纸技术。通过实地的体验,让学生真正接触到纸张制造的工序(从采料到浇纸,晒纸、揭纸的过程)。

“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在古代富阳就是著名的造纸之乡,出产的“元书纸”在北宋真宗时就作为“御用文书纸”,成为朝廷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的上品用纸。清光绪《富阳县志》载:“邑人率造纸为业,老小勤作,昼夜不休。”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文化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全国造纸文化之乡,富阳的“纸文化”为学生了解历史提供更直观、更丰富的材料。

 

 

 

 

校园文化为学生了解历史提供更直接的素材,新登中学的“圣园碑林”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博大历史文化信息。校园文化是学生随处可见的,新登作为历史文化古城,其独具特色的“碑林文化”为文化史的教学提供极好的史料。追寻身边的历史,在讲解《中国古代艺术》一课,对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讲解时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碑林。竖立在学校小黄山顶上的颇有价值的明碑。南端一块为《左副都御史方廉神道碑》,记录了方廉的一生事迹(方廉曾任明代工部右侍郎,东安方氏的后裔)。该碑为明代后七子之一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所撰,独步吴中的著名书法家文征明嫡传弟子周天球书写。2015年暑假期间,蒋介石孙媳蒋方智怡作为方廉后人从台湾赶来寻祖问宗。祭祖仪式结束后,蒋方智怡一行又特地来到古城学府新登中学参观了圣园碑林,了解了碑林中来自方廉墓的“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碑及有关历史掌故。

“圣园碑林”中的《范氏心箴》碑与《程子动箴》碑,镌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辑录了宋代范浚、程颐两位理学家的箴言,教导学子要防止外欲侵蚀,潜心求知修德。从碑刻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演变,学生通过亲自接触、认识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的隶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的楷书。从碑刻的文字中记载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理学规劝学子“格物致知,求知修德”,从中感知理学思想在砥砺人们的品格,塑造中华民族积极进取性格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在创作中山水画家注重用画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在对“绘画史”的教学中,运用黄公望及其《富春山居图》的例子,让学生真切体悟到山水画的意境之美。黄公望与富阳有着不解之缘。他遍游名山大川,却独钟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结庐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阳市东郊黄公望森林公园内),黄公望以79岁高龄时开始创作《富春山居图》,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

中国古代的山水文人画讲究“意境”,表达文人的思想情感。《富春山居图》婉委地表达出元代画家自甘隐逸、寓意和平的心情。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从此,黄公望的名字与美丽的富春江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富春江是造就他成为一代大师的摇篮,而他也为美丽的富春江增添了夺目的光彩。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神髓的精到把握。

历史上的《富春山居图》曾因收藏家的酷爱而遭焚烧毁容之灾。如今,它的前段珍藏于浙江博物馆,后段藏于台湾。海内外炎黄子孙无不翘首企盼着祖国的统一,盼望宝图早日珠联璧合。


三、抗战历史与富阳

 

 

 

 

 

结合乡土史料进行抗日战争史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的历史及其犯下的罪行,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在讲解《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我利用乡土资源逐步开展教学,让学生从身边的遗址中感悟历史。在离富阳城区不远的银湖街道受降村(全国唯一一个以“受降”命名的村子),这是1945年9月侵浙日军投降的唯一地点。结合“受降厅”的历史遗址,对日本侵华时期在富阳犯下的罪行进行讲述,让学生追思历史,回顾历史,反思历史;认识日本侵华所犯下的罪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12月24日,富阳县城沦陷。随即,日军第22师团35联队第3大队的一个中队移驻宋殿村,日军在宋殿村大肆修筑防御工事,在沦陷区实行法西斯统治,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甚至在村南挖坑,把无辜遭其杀害的数以千计的中国同胞抛在坑里,史称“千人坑”。图片“千人坑”的遗址,记录下日军犯下的罪行,带给学生深刻地心灵震撼,升华爱国情感。

抗战胜利后,宋殿村被指定为侵驻浙江日军投降的唯一地点。1945年9月4日和9月5日,洽降工作在宋殿村宋作梅的宅院内举行。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富阳把长新乡改名受降乡,把宋殿村改名受降村,把洽降宅院称作受降厅。

70年前,侵浙日军在这里呈缴了证明书、驻地表、官兵花名册和武器清册,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看。2015年9月3号,这里成为浙江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浙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将在这里举行;“受降厅”的遗址告诉后人要热爱和平,牢记历史。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运用地方史料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升学生对历史的情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爱国必先立足于爱家,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把对历史的认知融进心底深沉的情感中。结合地方史料,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地方历史,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感悟历史,增强爱国爱家的思想情感。“学习的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一直以来历史学科不被学生重视与喜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认为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距我们太遥远,感到枯燥无味。在课堂的历史教学中上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运用一些地方历史知识,不仅缩短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距离,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习历史,感悟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