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课标,教学有尺度 ——双流立格实验校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

[日期:2022-09-21] 作者:政治组 次浏览 [字体: ]

心中有课标,教学有尺度

——双流立格实验校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2022年新颁布的《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中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基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聚焦培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突出政治性,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加强各学段课程的一体化设计。主要变化与突破体现为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五个方面凝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了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并依据核心素养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一体化设计,增加学业质量标准等。实施的重难点在于观念的突破,育人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双流立格实验学校道德与法治教研组不仅组织认真研读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还专门找到了相关讲座进行学习:《新课标:让核心素养落地(郭华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追求》、《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论坛2022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不论是线上在教研群中、还是在线下教研会中都积极讨论交流。


随后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课标进行了解读:五大核心素养;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

每一位老师都在会议中详细解读了课标并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一、五大核心素养(熊梓羽老师分享)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先立乎大者,其小不能夺也。”作为立德树人育人的关键性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有着深远的意义。2011版课程标准中提出三维教学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抽象分层和分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未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而素养既是本能,既有知识,也有价值和态度。

核心素养就是课程目标内在的组成部分。课程目标就是从核心素养的维度来表达。五大核心素养相互交融、但各有侧重,不可相互替代,覆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部内容。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五大核心素养,缺一不可。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实施,研制学业质量标准,变革评价和考试命题都是基于素养而形成的。

二、指向核心素养落实的课程目标(彭钰老师分享)

2022年版课程标准围绕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大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将课程目标划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依据核心素养要素说明在各要素维度上的目标追求,体现了育人的整体性。分目标依据核心素养要素以表格形式分四个学段细化在各要素维度上的目标追求,在分目标中1-3个学段的课程目标重在培养道德情感,第4学段课程目标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充分体现不同学段课程目标的准确定位。比如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课程目标的划分,第1学段为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第2学段为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功,第3学段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成果及其意义,第4学段则是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博大精深,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4个学段的分目标行为分别从感知、初步了解、了解、体会、理解,同时行为指向分别由文化符号、主要代表性成果、主要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各分段表述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及持续性的特点。

三、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卢金兰老师分享)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由自我认识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不断扩展学生的认识和生活范围,以道德与法治教育为框架,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 劳动教育,以及信息素养教育、金融素养教育等相关主题,强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革命传统和法治教育。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分学段按主题对内容进行科学设计,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

四、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谢冬琴老师分享)

“新课标”强调要强化学科实践,学科实践是基于学科的、独特的实践方式,它超越了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的形式化、虚假的实践,既注重学科性,也注重实践性。“新课标”提出了许多教学要求与教学建议,教师可以以此为助力,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首先,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强化议题教学等学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道德与法治的议题源于社会、源于生活,从与学生成长、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谈起,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增强实践创新能力,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与学生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其次,教师要基于学生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究、交流、体验、理解,使他们内化道德规范和法治规则,并通过践行促进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最后,教师要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建构道德与法治育人的大课堂。教师要把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延伸至社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教育资源、教育场馆,使学生置身社会生活之中,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使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亲和力。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评价与考试命题(张颖晨老师分享)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及其学段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进行整体刻画,实现了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与评价的融合。学业质量标准是对学生学业进行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

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倡导素养导向的评价与考试命题改革。强调将大主题蕴含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考查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任务时整体地综合运用知识、体现能力与情感态度的水平,注重知行合一。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标准中对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过程及评价标准进行说明,给出样题,发挥评价对教学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道德与法治》课虽然是小课堂,反映的却是大社会。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通过本次培训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在更新观念,善于学习,用生动有趣的课堂启发学生的思维,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