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logo

重视隐性德育,增强德育实效

作者:德育处 日期:2018-12-04 浏览: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之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但令人苦恼的是在人们长期的倡导之下,很多地方德育工作并没有取得很显著的效果。其实,我们传统的德育有两大弊端,一是知识教导,将德育同智育完全等同起来,将美德作为知识灌输给学生,甚至还要搞什么考试之类的;二是机械强化,而使学生饱受知行脱节之苦。而不少教育工作者也认识到硬性的指令性教育的缺陷,试图从构建环境氛围,指导学生从活动入手以改善学校德育方式,只是往往对活动或文化的内在认识不够充分,容易忽视活动过程的整合性,使得诸多看似热闹的活动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对于一个学校来说,进行隐性德育有其独特的意义。       

一、那么,什么是隐性德育呢。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的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工作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既可以采取有组织的、有计划的、明确的、直接的、外显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和提高,也可以采取非直接的、不明显的、暗含的方式实现德育目标。通常,前者称之为显性德育,而后者称之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是与显性德育相对而言的,凡有组织、有计划的,德育目的明确、德育形式直接的德育方式,都属于显性德育的范畴;而其他能产生德育效果的教育方式,即统属于隐性德育范畴。      

二、隐性德育的功能  道德教育的经验也已告诉我们,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效果会更好。隐性德育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受教者容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德育的功能 可以归纳为如下三方面。 1、能全面覆盖学生的生活空间,多方位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 传统德育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团体活动、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显性方式进行。它的作用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一定局限,那就是它难以覆盖学生学习之外的时空,德育的真空则易由此产生。那么,德育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隐性德育因其覆盖面广,正好可以弥补显性德育的这一不足。隐性德育可渗透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常规教学、生活管理、校园文化、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规章制度等形式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寝室,学生都会受到隐性德育的影响,都会在不知不觉    中受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熏染。这种影响可以说无所不在,但又无影无踪,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自然熏陶下得到提高,因而能够慢慢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思想道德素质就会呈现潜滋暗长的态势。而这正是德育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2、能有效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想、心理具有一种自身免疫的功能,即当与人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有区别的外界思想试图进入人的思想时,人自身原有的思想就会形成一个防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学校隐性德育把教育的意向和目的隐藏在与之相关的载体之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为受教育者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润入受教育者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这种教育对象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的状态,无疑能大大弱化学生思想防护层的阻碍作用,使其在无反感而积极的参与中来实现教育目的。总之,隐性德育所创设的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能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接受机制,使他们真正将道德规范和要求在道德情感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磨练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            3、能补充强化显性德育,增强德育实效 显性德育是德育的主要形式,在学校德育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单独依靠显性方式是难以充分发挥德育功能、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的,必须充分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以补充和强化显性德育。学校隐性德育本着教育人、改变人是一个长期过程的观点,严格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德育目的和内容放臵于各种环境因素中,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应,使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三、隐性德育的途径            ()教师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人格魅力是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素质,而以身示教最具有说服力、最具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道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乐器,它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要奏出和谐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准,而这乐器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来调音的。”            1、心胸开阔,豁达大度。            学生心中的理想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容得下千姿百态学子,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宽厚播种在学生的心田里,还要有博大深蕴的爱生情结:首先表现在相信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不  一样的巨大潜能,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次还表现在教育的民主性中,与学生讲话、交流都应平等共处,决不能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命令学生服从,应多换位思考,善解人意。 2、为人正直,堪称人师。            在教师的眼里,无等级之分;在教师的胸中,无世俗之染;在老师的情感世界里,极少有晕轮现象;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困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帮助和关怀。教师需要有一颗非常年轻的心,应该努力理解学生的世界,要和他们一起喜怒哀乐、共同成长,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分子,才能与他们沟通、得到他们的爱,从而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严格坚持道德原则、践行道德范畴,让学生在观摩教师的日常行为中品味道德,习行道德,并在学生作出正确道德行为时有意无意地进行表扬或批评。            3、因材施教,正视差异。            教师要面向每一个不同的个体,积极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多数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发展过程中的差异,从不像工程师对待零件一样去对待学生;教师是一名向导和顾问,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立足于推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越俎代庖地代替学生的发展。            

(二)让道德环境塑造道德人            德育,关键就是培养人的德牲。隐性德育注重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让无声有形的物理环境说话,让有形有声的校园文化说话,学生臵身于干净、整洁、优美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地约束了自己不规范的行为,臵身于文明守纪、积极进取、团结合作、和谐愉快的氛围中,便也自然而然地习得了很多美好的品德,形成了德性。            

(三)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把一定社会的意识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的思想品德,这决定了它决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它应该渗透在各门学科的教育之中。            

(四)在活动中形成德性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德育方法理应加入实践环节。一方面,在校内的教育过程中,通知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让他们自然地、自主地呼吸到德性气息。另一方面,开放式的学校德育创造让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实践机会。学生亲自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来缩短教育内容与学生需要之间的时空距离,让他们从中获取真正的道德知识和实际锻炼。在这里,德育不再是空喊口号,不再是硬性说教,而是人的活动,自然的  活动,自主的活动。学生通过拥有的各种道德基础知识及掌握的各种道德语言,通过实践,通过主动思考,亲身加入、体验,进一步开放自己的知识体系、情感体系,将潜在性发展成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的确定性转化,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德育工作重要性已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全社会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局面基本形成。然而这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决不能硬塞给学生,或通过振臂高呼、强化说教所能达到的。综合以上三方面所述,隐蔽性道德教育是最好的选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以身作则,在环境中营造气氛,在学科中渗透德育,在活动中形成德性,才能切实有效的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增强德育实效。   

All Right Reserved 2012-2020 szsy.com.cn
成都市双流区立格实验学校版权所有
蜀ICP备17006558号-1

总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
电脑版
/ 原图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