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杀蒋”与“放蒋”:西安事变的解决方案初探》

[日期:2022-12-05]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微课题“杀蒋”与“放蒋”:西安事变的解决方案初探

教师指导方案

指导教师 范勇波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背景:根据建构主义原理,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的经验。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从显性因素来看,学生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对抗日战争有所了解;(七年级语文上册《纪念白求恩》、《梅岭三章》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等)

从隐性因素来看,学生思想活跃,历史思维能力较七年级时有所提高,但感性思维较强,对西安事变解决的方案理解还需教师进行理性引导;                从其需求来看,学生更需要的是理性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不仅是基础史实的了解。

意义:以一手史料及当事人的采访印象为问题载体,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合作,完成对国共两党抗日政策变化的深究,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阶级矛盾弱化的关系,突破难点。在史料的阅读分析中强化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实证精神,体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爱国情怀与民族力量。

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态度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问题的探究,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历史意识的提升,强化对阶级矛盾弱化的认识,在过程中实现民族责任感的培养。(家国情怀)

通过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方案的探究,注重锻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课题实施流程:

(1)环节一:史料研习

教师展示一手史料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的态度。

材料一对西安事变应采取什么对策,应如何营救蒋介石,南京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出现两种主张……李烈钧、陈璧君、陈公博和冯玉祥主张“安全蒋介石为主”;而朱培德、何应钦、叶楚伧、戴季陶则“主打”。

对西安事变应采取什么对策,应如何营救蒋介石,南京统治集团内部意见不一,出现两种主张……李烈钧、陈璧君、陈公博和冯玉祥主张“安全蒋介石为主”;而朱培德、何应钦、叶楚伧、戴季陶则“主打”。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八卷》

材料二:苏联政府获悉西安事变消息后立即明确表态,斥责张学良的行动……自从日军占领东三省后与张学良绝未保持任何直接和间接往来……说什么苏联政府于西安事变有某种关系,苏联人为此感到惊讶和愤慨。

——《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会致苏联驻华临时代办斯伯里瓦涅克电(1936年12月16日)》

材料三:日本外务省决定暂取静观方针,避免积极行动,对中国“不给任何刺激”……“倘国府与张学良以容共为妥协条件,日本则断然抨击。”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八卷》

材料四:事变期间,英、美、法、意等国驻华使节经常保持联系,商议如何施加影响,促使蒋介石安全获释。

——李新主编《中华民国史·第八卷》

材料五:坚持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立场,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中共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任务的指示》(1936年12月19日)

教师讲述史料研习的基本方法:破除语言障碍——划定关键词、时间人物——用历史学科语言概括材料主要观点。

(2)小组阅读史料,划定关键信息,提取核心观点,选取×组中心发言人陈述观点,其他小组聆听,并对×组发言,提出质疑,全班共同完善史料蕴含的信息。

3)学生×组讨论支持哪方观点,并说出理由,中心发言人做陈述;其他小组聆听,并对×组发言,提出质疑和批判,并补充。

教师讲述解决各种矛盾的基本策略:抓住主要矛盾是否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4)教师点评学生观点,说出自己支持哪一小组的观点,并陈述理由。

5)总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及意义

 

 

 

 

 

微课题学生方案                                               

微课题名称:“杀蒋”与“放蒋”:西安事变的解决方案初探                                       

分工

组长

 

主发言人

 

记录

 

任务

在史料情境下讨论处理蒋介石的措施及意义,并说明理由。

活动流程

环节一:教师提供材料,学生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中心发言人简述各方观点,并展示;

环节二:请支持“杀蒋”还是“放蒋”,并说明理由;其他小组进行评判,记录员做好记录;

教师讲述处理重大事件的基本原则:(1)符合民族利益(2)关切社会主要矛盾(3)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环节三:小组表决杀蒋还是放蒋,谈论放蒋有何意义。记录员做好记录,中心发言人进行陈述;

环节四:教师进行点评。

 

 

 

 

环节一:

 

环节二:

 

环节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