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博闻善则”选取史料

[日期:2022-05-31]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第一,史料的选择以课标为依据:不揠苗助长,避免初中教学“高中化”。

仔细对比初、高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我们会发现:高中阶段,学生在对史料进行解读、甄别过后,要提出自己的认识,最终实现历史思维的培养,对于史料的理解不仅要内化、读懂,还要外显解读,最终上升到实证思维、实证意识、实证精神的培养。而初中,要求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提高运用史料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史料识读能力、证据意识,停留在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与认知。依据史料实证素养的四个达成水平,初中学业要求需要大概需要达到水平1和水平2。因此,初高中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应该有一定的学段差异和层次要求,同时又应该注重两个学段的有效衔接,逐渐螺旋式上升,形成初高中培养的一贯制,。

第二,初中学段,史料实证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通过史料的研读与理解,搭建有意义的历史学习支架。按照建构主义的解释,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理解、感悟、体验的过程。比如,在讲解秦朝灭亡的事实时,可以借用学生比较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故事性强,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也减少了他们对文言文史料阅读的畏难情绪。

在专著《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策略》中,便给予我们依据不同年龄和能力需要而使用不同史料的建议。在教学实际中使用的史料,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在最低的水平上,用简化了的语言对史料进行大量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第二层次,对不必要的材料做一些删减,并用一些现代语言对文献进行翻译和转述;第三层次,为使文献脱离原始状况而进行抄录或摘录;第四层次,处理原始状况下的文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给针对学生学情,提供结构合适的材料。

例如,刚才我们所看到的这则《史记》原文史料,如果考虑到初一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这样的历史论文史料,虽然是二手史料,但来源可考证,观点也与历史吻合。

第三,史料的选择还应根据教学设计,有的放矢,最终基于教学目标的需求。比如胡老师本课以《盛世滋生图》为主线:用胡老师自己收藏的辽宁博物馆的创产品  来创设史料实证情境,充分挖掘图画细节,以图为证,了解清朝前期的经济繁荣;再通过对画作与文献资料的认知冲突,对创作目的进行辨析,指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批判反思,尽可能地逼近历史的真相。

 

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究竟如何实现史料实证的有效教学呢?

当代著名史学家杜维运在其《史学方法论》中指出:“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穷无尽。”

史料的运用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尽量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特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尽量选取已经证实过或者专家已有定论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尽量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尽量做到使用二重证据法,即考古与文献相结合。要做到:辨别史料、考证来源;二重证据法、孤证不立;论从史出。

 

2022版初中历史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中国古代史的学业要求规定——学生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史的证据,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具体应当如何操作呢?

第一,在教学中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注重证据意识。胡老师在本课教学中,以教科书上的史料进一步补正“皇恩亭”减免赋税的史实,是清朝重视农业生产的体现。通过对康熙《耕织图》、乾隆云南颁布的开荒执照提取历史细节,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充分体现:史料互证,结论有理有据,论从史出。

又例如,我们在进行《沟通中外交流的丝绸之路》教学时,时代久远,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怎么知道丝绸之路,真实存在过呢?可以运用丝绸之路上大量的历史遗迹、实物史料来 进行论证。也可以通过丝绸之路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钱币来合理推论曾经这里的贸易互通与贸易繁华。 

第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取史料信息的能力  提高史料识读能力。如胡老师在她的课例里面引导学生观察《盛世滋生图》,从图片史料提取乡民除农业生产外还有哪些收入来源?以及,通过学生观察清代纺织图中人们的分工合作,进一步提取史料关键信息“雇人工织”、“机匠”等,从而了解清朝前期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伴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分工合作、雇佣关系等新的发展,进而能够进一步地理解“手工工场”的基本概念。

能够像这样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并得出一定结论的课堂教学课例,不胜枚举。例如,在理解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时,有一幅“唐戴帷帽 女子起码雕塑”,学生很快能关注到女子骑马这个细节,的确,女子骑马,特别是在公开的场合,把骑马当作一种日常的出行方式,则是南北朝至唐代才有的特殊风气。其实,这幅画中还有一个体现唐朝开放的史料信息,就是——女子的帷帽。《礼记●内则》所说:“女子出门必拥其面”,也就是说女子出行最好坐在车舆之中,以轿厢四壁为遮挡,使外人见不到她的身姿容貌,要不就不符合礼数。后来,南北朝时期羃篱传入中原,羃篱比较长,用来遮蔽身体和面容,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逐渐被唐代的贵妇们抛弃不用,因为被一种来自于西域的“帷帽”所代替了。 帷帽,帽檐四周是一圈网状面纱,长度仅仅到颈部,质地也很轻薄,女子面容也清晰可见,主要起到装饰效果了。通过对本图片的观察与解读,相信学生能够感受到唐朝的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兼容。

 

第三,教师通常以问题引导,让学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还是以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原因来看:在呈现史料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提取历史信息,提高史料理解能力。同时,问题引导,精细设问,分解问题,让问题能牵引学生思考,如:汉武帝中期,出现了什么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盐铁商人是这么做的?你会如何评价这样的作法?等等。问题具有一定的阶梯型,层层拨开,环环相扣,最终引向学生对历史现象背后的思考与评价。

 

 

最后,我将谈一谈在新课标新、变化之下,我们应当如何与“课改”俱进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第四部分:百里风趠 新课标视域下关于史料实证的思考

 

本次新课标的操作性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课程内容包括:

内容要求——主要是知识层面,具体化了学生需掌握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可以关联教学评价部分;

学业评价——从学生层面,给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路径,详实、具体;

教学提示——从教师层面,给予教师操纵建议,立足学生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应如何组织教学。

其中,每一项核心素养目标的要求与达成,都有据可循,特别在学法和教法指导方面,更加明确。

翦伯赞说:

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

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

因此,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应该如何落地,我们可以进一步研读新课标,解读操作建议,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一定是一节节历史中潜移默化的、细水长流的渗透与培养。

 

本次新课标的“综合性”也很强,强调跨学科的整合、深度学习、项目学习、研究学习,比如七年级历史“活字印刷术”,引用了原始文献史料《梦溪笔谈》,而同一学期的语文刚好节选了该篇文章,我想这应该不是巧合,是课标、课程的修订专家们关注到跨学科综合的结果。而,史料研读与理解,是跨学科学习的钥匙,“授之以渔”后,学生就可以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进行学科综合学习。

例如:史料实证方法:从“科学技术”视角了解汉朝造船技术:以问题为导向——观察陶船的船头与船尾,这两个部件有什么功能?学生可以观察到船上的锚和舵。

再提问:陶船上一共塑造了6个人物,根据这一信息,我们可以进行怎样的合理推测?以及:甲板上还布置了6组矛和盾,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合理推论?通过细节的观察与合理推理,也可以让学生对船泊基本结构有一定了解。

 

又例如:史料实证方法:从古代“车”的常识,解读《车马出行图》

首先提问学生:壁画中我们找看到哪种样式的古代车型?(可以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到古代车辕的知识)

可以提出问题:在有伞蓬的轺车上的人,他们有可能是什么身份?

这幅壁画主要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从这个场面我们可以推测出古代贵族车马出行有和特点?

在探究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转变学习方式,进行综合探究。

 

提倡让学生创设多种历史学习情境,通过走进历史博物馆、展开人物访谈、走访历史遗迹、查找历史档案、收集生活中的史料,我们可以开展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 比如我校开发的校本课题访谈成都双流非遗传承人:宝藏爷爷——陈世云。引导学生做历史的记录者。

但在活动中,史料的来源会非常丰富,即来自于探究,也来自于生活。史料多元,开放性强,恰好引导学生甄别史料,筛选可信度较高的史料,再进一步解读与解析。

此外,在一些博物馆探秘的课题中,也可以将“史料实证”素养切实落地。

首先,通过实物史料:让学生观察造型,注重细节,纹饰寓意。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动手模拟实物史料。

其次,文献查阅、史料互证: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的论证。

再对解密三星堆之谜,合理推论,论证自己认为最为可信的观点。

 

总的说来,本次新课标修订 宏观架构、微观实操、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内容落实核心素养、学业评价也互为整体,最终指向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而“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的实证意识、实证思维、学科精神,但在教学中究竟应当如何外显的进行评价,似乎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以上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内容,认识还比较粗浅,希望能在起到一定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请教大家多多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