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中的逻辑推理式应用(转载)

[日期:2022-05-07]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历史学习中的逻辑推理式应用

                                                          刘枝芳  李良军

                                                     荆门市掇刀区白石坡中学

1.研究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认知和理解应知应会的历史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借助思考、推理、演绎等方式把握好历史规律。正确的思维是受逻辑规律指导的, 逻辑规律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把逻辑规律引进历史教学, 能为人们在探求历史现象的新认识中提供逻辑工具, 为思维的确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换言之, 历史规律性就是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认识逐步深化的钥匙, 是学生逻辑推理的基本依据, 也是学生思考与书写主观题答案的本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将历史逻辑推理渗透和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贯穿历史教学的始终,以此助力初中生唯物史观的形成、家国情怀的升华以及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升。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理清教材的叙述逻辑历史教科书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 是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文本化历史。教材的逻辑就是将历史的内容组织成适合教与学的逻辑顺序。认真分析教材的逻辑, 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和重点。本文主要以核心素养为视角,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中推理式学有效性实施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

2.2研究方法:

反问推理式、启发推理式、判断推理式、类比推理式、扩散推理式,联想推理式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

通过学习训练,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历史知识,体验和感悟历史内涵与精髓,在主动思考、推理、演绎、归纳、探究中实现初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3.2分析

(一)强化反问逻辑推理式

反问式推理教学主要指的是教师以相反的问题角度或者其他角度为出发点进行问题的提出,强化学生思维的启发,让学生深刻认知理解历史知识的内涵与本质,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比如,在进行《鸦片战争》一章节教学中,教材中提道:在传来中国禁烟的消息之后,英国决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反问式推理教学方法,强化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与启发:如果林则徐没有发起禁烟运动,那么英国也就不会发生侵华战争了,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说说你的原因。在问题提出之后,很多跃跃欲试,想要结合自身的思考和观点进行回答。有的说道,禁烟运动仅仅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一个借口,如果没有这个借口,那么他们也会找到其他的借口,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是必然的。有的学生讲到,英国侵华战争主要是由当时的国内和国际情况所决定的。在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推理探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必然性是什么?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更好、更准确地运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这一问题的推理与分析,强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

(二)强化启发逻辑推理式

启发式推理主要是以历史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为依据,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有效启发,从而实现正确结论的得出。

《简论郑和与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从时间、规模、次数、交往的国家、交往结果和达到目的等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比较,一部分学生认为:郑和下西洋意义大。一部分学生从远航的社会作用,即:是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角度来评价;从世界全球化角度分析得出:郑和下西洋无法同哥伦布发现美洲相提并论的结论。教学注重全球视野;注重文明碰撞和多样性;注重学生主体意识。中外关联和放眼世界为思维发挥提供了自由空间。开放性程度高,不寻求统一的答案,更是培养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辨、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三)强化判断逻辑推理式

判断式推理主要指的是以史实为基本依据,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强化学生推理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将学生的认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更深刻理解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基于历史结论的是与非、对与错做出自己的判断。长时段看历史亦有助于学生的视野清晰、思维辩证, 甚至从中推理出新问题, 得出创造性的认识。如由于历史研究思维惯性与意识形态建构的需要, 凡封建君主专制必然是反动与落后, 在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 教师不妨要求学生从长时间、远距离、宽视界思索:封建专制存在2000多年, 西方民主才300多年, 中国不到100年, 立足时间维度, 2000年历史是否可以简单概括为反动与落后, 它的生命力在哪里?西方民主制度又能否经得起2000年时光的检验, 人类历史是否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点又倒回到封建专制时代?又如, 中国历史逢日必恨, 老师讲授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是痛心疾首的, 难以跳出历史悲情, 若放宽一百年则可以看到, 甲午战争日本虽全胜却鼓舞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直至发动世界大战, 最终一败涂地到差点亡国灭种, 也令当下日本陷于困境, 却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认识就跳出了历史的“短视”, 突破了教材“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陈旧而狭隘的认识, 也有助于学生拓展历史逻辑推理的广度与深度。

(四)强化类比逻辑推理式

类比推理式主要是将那些有着共同属性的历史问题充分地梳理和归类,并进行相互之间的比较,帮助和引导学生将其中的异同点找出来,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与真谛奥妙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这样对于学生鉴别能力的发展提升都是极为有益的。①强化纵向之间的比较与推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带领进行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间的类比推理,让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基本性质、战争参战国家、战争的结果、战争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及其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将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充分找出来,让学生在比较和推理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侵略程度远远高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带给中国的灾难是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程度,这样的类比推理式教学可以强化历史发展轨迹的展示以及历史发展深度的揭示。②强化横向之间的比较与推理:公元前5世紀东西方有辩证思想的哲学家主要是赫拉克利特以及孔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他们提出的观点进行充分对比,这样的同时期的类比推理能够将历时发展的相互联系显示出来,强化历史发展广度的揭示与拓宽。

(五)强化扩散逻辑推理式

扩散推理式教学主要是将某一个问题作为关键和核心,从多个角度进行提问和推理,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深入思考和探究,实现多个知识的重新组合,强化知识的有效掌握,这样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推理获得多个答案,而且能够实现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启发,还能够强化学生变通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创造精神和积极性的激发。历史的后馈性特点使得后人普遍注意从长时段来评价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然而, 学生不见得能驾驭历史“盖棺”又未必“定论”的复杂性, 这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善于搭建立体交互的知识网络和深邃洞悉的知识理性, 并从中深谙历史发展规律, 最终转化成学生正确推理的逻辑规律。如辛亥革命号称为中国版“光荣革命”, 以较小代价换来国家与社会革命性变化, 若教师对辛亥革命背景分析只局限于彼时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变化是不够的, 还应帮助学生把时间拉长, 梳理出历史的变量与常量, 从中不难发现, 鸦片战争后的历史就是中央集权不断衰弱、中央对地方控制力不断减弱的历史, 这个事实成就了辛亥革命的“轻松易行”。可见, 中央集权制演变规律也是理解辛亥革命的逻辑规律。

(六)强化联想逻辑推理式

合理联想,穿越时空的隧道,让已逝的历史“活”起来。学生燃烧起回味历史,思索将来的激情。案例:北京人使用火,火的功能用逻辑推理来表达是可以照明、熟食、防寒、吓跑野兽。教师若通过合理“虚构”,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表达:北京人打猎归来,女人们往火堆上添干柴,把火烧得旺旺的,照得山洞通红,他们把猎物分割开,每人把分得猎物放在火上烤,不一会便发出扑鼻的香味,吃下去比吃生东西舒服多了。夜深了,风有点凉了,他们围在火堆旁取暖。小孩们很快入睡了,大人们商量着明日的打猎计划。凶猛的剑齿虎闻到食物的香味,慢慢向山洞走来,但见到火光,便吓跑了。

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探究式教学的应用,这与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高度契合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借助反问推理式、启发推理式、判断推理式、类比推理式、扩散推理式,联想推理式教学的应用与实施加强教科书的历史课程逻辑结构和学生的思维心理建构过程的各项联结,使传授型功能的结构发展为思维型功能结构在教师加强组织、指导活动的职能和学生活动的主体意识之间加强联系,将思维型结构发展为开放活动型的结构。

4.结论与建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逻辑学不断的发展,在命题考试中也多有体现。教师应熟知逻辑学的基本原理,让学生养成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论证的习惯,推理形式正确,合乎逻辑。尤其是要掌握归纳与演绎两类逻辑推理式最常见的方法,采取一定措施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反复训练。让学生能够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参考文献:  [1]温璐.引导推理式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17,12)。

[2]谢良梅.历史推理的逻辑规律与教学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2017,12)。